2022-11-18

“四气五味”真难!中医药疑惑,有没有人能深入浅入讲一讲“四气五味”?

想咨询一下关于“四气五味”真难!中医药疑惑,有没有人能深入浅入讲一讲“四气五味”?的问题,大家能帮助我解答一下吗

10 个回答

  • Zhang123

    古代医学理论认为,“气生于天,味成于地”,于是总结出了药材食物的四气五味(四性五味),升降浮沉。

    四气:温、热、凉、寒。虽然还有平性,但实际上平性是偏凉的。四气对应四季,即春温、夏热、秋凉、冬寒。这些应该是不讲也懂的东西。

    五味:酸、苦、甘、辛、咸。不同的味道,有不同的功效。

    ——这里就暂且简化一下,把四气五味合在一起来说。因为如果分来细说,恐怕有些人脑子反应不过来。

    很多人一味钻进“五味对应五脏”的牛角尖,有人把《素问·生气通天论》里的“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昧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奉为不变的金科玉律,这就是问题所在。

    酸收、甘缓、咸软、苦坚、辛开苦降,只是五味性能的一个方面而已。所以,很多人错就错在把它当成了“全部”。

    事实上,《素问·藏气法时论》里还有“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又说:“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心欲软,急食咸以软之,用咸补之,甘泻之”,“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用苦泻之,甘补之”,“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用苦补之,咸泻之”。此即后世所谓“五脏苦欲补泻”理论。

    曾介绍过,某味入某脏,“入”只是它对脏器的影响表现得“最快”,但并非“最大”。

    比如你去考试,卷子发下来10分钟你就交卷了,这就是“入”。但是你能拿多少分呢?交卷快,不等于一定拿高分。在这里,“拿高分”就是“苦欲补泻”。

    ——临证用药,就如同有的时候需要你快点交卷,有的时候需要你拿高分。不同的需求,要应用不同的理论,不能从头到尾死盯着五味入五脏,否则是发挥不出药效的。

    因此,你所认为的矛盾,是因为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此外,五味所入,也不是机械套用的。你连“升降浮沉”都不懂,当然会觉得四气五味与药性有冲突。

    比如说,你认为温热属火,对应五脏为心,或用苦味,这就是机械套用。

    火者有二,君火、相火,浮为君,降为相,所以实际上这也是五味所入这半条理论所体现不出的,用火,亦可寒水相火化合则成温暖之木气,动而上升,上达君火。

    由于人体情况是动态的,临证用药要结合动态,不可一成不变。用药中需知变化,只知加减,不知乘除,生硬去套用固定的理论,不知举一反三,又怎么能真正理解四气五味呢。

  • 秋意浓情

    四气“寒,热,温,添”五味“酸,苦,甘,辛,咸”五味入五脏,四气有五味之归而入脏腑,共二十个组合,描述为“酸寒,酸温,酸凉,酸热”

  • 教育

    你所说的四气五味,是指中医在用药方面的基础知识。四气五味,中药的性质和滋味。中药药性理论的基本内容之一。药物都具有一定的性和味。性与味是药物性能的一个方面。自古以来,各种中药书籍都在每论述一药物时首先标明其性味,这对于认识各种药物的共性和个性,以及临床用药都有实际意义。药性是根据实际疗效反复验证然后归纳起来的,是从性质上对药物多种医疗作用的高度概括。至于药味的确定,是由口尝而得,从而发现各种药物所具不同滋味与医疗作用之间的若干规律性的联系。因此,味的概念,不仅表示味觉感知的真实滋味,同时也反映药物的实际性能。

    我们常说的四气:指药物有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这是我们所说的四性;五味指药物有酸、苦、甘、辛、咸五种不同的药味。每味中药的四气五味不同,因而有不同的治疗作用。四气五味理论最早载于《神农本草经》,是告诉我们中医大夫将来在使用药物治疗疾病的时候,根据其四气五味,来针对已经辩证的病体进行入药。

    黄帝内经又告诉了我们:“五味所入,酸入肝、辣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甜入脾是为五入。

  • 风华依旧

    网上有

  • 淡定人生

    中药治病是靠气味还是靠成分?能问出这个问题的人,真是为了黑中医用心了!

    “气味”是四气五味的简称,其实中医更喜欢说“性味”而不是“气味”。

    四气五味是中药的基本属性,所有的本草书论药物必然首先谈要的气味。四气指的是药物的温热寒凉,五味指的是药物的酸苦甘辛咸。

    四气五味是中药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一来有效指导着中医临床。

    之所以能够指导临床用药,就是因为这一理论是正确的,药物的性味是客观的。既然是客观的,也就是由其成分决定的。

    所以,气味和成分是一致的,并不冲突。

    说到这里,肯定有一部分人要兴奋了!为什么不用成分代替气味?为什么不提取有效成分?

    中药的成分非常复杂,某一味药的成分的总和表现为其性味,而不是某一种单一成分表现决定了其性味。

    说明白点,就是现在的化学家们还没那水平把中药里的起作用的成分组合原封不动的提取出来!不是中医不想提取成分啊,化学家们办不到啊!如果化学家们的功力深厚,能够确定某味中药的有效成分组合,并无损提取,我第一个支持!

    中医远比中医黑想的更开放!或许他们不知道,中医早就承认了机制冰片,人工牛黄!

    黄芪、人参、芍药、薏苡仁…几百味中药等着你们研究呢!研究明白一味药,诺贝尔化学奖妥妥滴!加油吧!

  • 金色回忆

    中药里的四气五味,取类比象和推演[给力][给力]

  • 沉稳步伐

    中药的所谓四气五味、升降沉浮,如何实证?你得让别人相信你的说法是正确的。

  • 沉稳内敛

    四气:寒、热、温、凉为四气,寒、凉属阴,温、热属阳。五味:酸、苦、甘、辛、咸为五味,酸、苦、咸属阴,辛、甘(淡)属阳。升降浮沉中,沉降属阴,升浮属阳。

  • 教育

    四气五味指的是药性,但它适引(应)于四季节令的不同与五行相对应。同一味药性的性状,得分季节病症而适时令,才会用药见效。(如春温,夏热,秋凉,冬寒),它又相属于五行,春木,夏火,长夏土,秋金,冬水,用药辨性,治病辨症,诊征可关键!

  • 教育

    四气五味并不难,难的是近代把这些搞混了。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温者凉之,凉者温之。逆自然而治病。辛味除风,而现在教材却说辛能润燥。苦可燥湿,酸可收涩,咸能软坚,甘可润燥。但药物多是四气与五味并存。相判而用,切勿误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