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1-12

难道乡村卫生员就不出诊吗?如果不出诊怎么办?

想咨询一下关于难道乡村卫生员就不出诊吗?如果不出诊怎么办?的问题,大家能帮助我解答一下吗

11 个回答

  • 风去了无痕

    乡村卫生员出不出诊,看来各地的规定不一样,在我们这里,乡村卫生员是出诊的。这就给农村老人带来了很大的方便。

    乡村卫生员,大都是本地人,东庄西村的,大家都认识。在农村这个熟人社会里,没法完全按照规章制度办事,还是得照顾关系。其实,农村的医疗市场竞争也是很激烈的,谁的地盘,不容外人插足。但是如果患者对某个外村的医生印象好,觉得他水平高,非要找他看病打针,那也只能听患者的。特别是一些有慢性病的老年患者,年老体弱,行动不便,一般情况下都是村医上门服务。

    现在交通条件好了,很多家庭有车,看病大多是到医院,只有头痛脑热的在村里拿点药,虽然报销不多,但是也比去医院方便实惠。面对这种形势,村医也是用尽办法拉住病人,不让财源外流。而出诊就是办法之一,只要他们先接手了,患者就不好意思再找别人了。如果需要去医院,村医会介绍你去哪个医院找哪个医生,有时候亲自陪同,态度是非常的好。

    听说有些地方是规定村医不出诊的,而是在医疗室里等患者上门,在农村来说,这个有点脱离实际了。还是应该以方便患者为原则,规章制度不能脱离农村实际。

  • 淡定人生

    看看县城社区诊所都在做什莫就明白了:开会,宣传,填表,动员,电话访问。。。。未来的乡村卫生员的工作流程也无外乎这个样子。。。出诊与否?既然政府统一管理了,肯定会有监督电话的。

  • 短腿柯基王

    国家法律明文规定,医生只能在注册的医疗机构行医,否则就是非法行医。

    出诊方便了群众,但是真要出个什么事情,非法行医是要负刑事责任的。

    再说,医生就算上门看看,也就只能是看看,没有多大意义。

    方便了对方而把自己置于违法的边缘,现在医患关系这么差的环境下还是算了吧。

  • 短腿柯基王

    能自学入门中医吗?名老中医魏光胜曾说:“哪怕你50岁了,你都能学出一个医生来,你也可以给别人看病呢,为啥不能?即使国家不允许咱们自己的亲人我都能看对吗?对不对啊,我不办门诊嘛,你学一学好了,起码对你的家人、亲戚朋友都有好处吗?在一个对你自己也有好处,不学医这就难说啊,只能是由人家摆布。实际上中医很容易入门,再看一看这个中医书,看中医书并不是在内受罪,而是在内地享受啊”
    魏医堂第十六代传人魏光胜生在中医世家,从小耳熏目染心智聪颖,6岁就会倒背《弟子规》、《医学三字经》《汤头歌决》等经典,8岁他随父亲上山采药走村看病,10岁就会开处方。自古英雄出少年,他12岁就“望闻问切给乡亲们看病除疾。16岁以全县第一名考上了乡医立誓要为苍生和黎民除疾,苦练医术。1968年春18岁的魏光胜被原兰州军区21军61师因一技之长特招入伍,当上了一名卫生员,后又调到师卫生队,四年的戎马“医官”生活,深造培学淬炼成钢,成为“精通两医人才”,转业后回到县医院,因忍受不了当时科室主任对中医的排挤一气之下回到家乡再次当起“乡医”。
    很多朋友其实对于传统文化是非常的热爱的,就是不知道该如何上手,尤其像中医可能会觉得入门无老师学起来会非常的吃力,加之自己年岁已高,但你要记住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啊!然而中医学习是非常有趣味的,并不是那么的高深莫测,更多的是用心走进中医的世界,我自己也自学中医好多年,懂得了不少的知识和人生真理,这套中医自学书籍可以很好的让我们入门,推荐给需要的朋友,里面讲解通俗易懂妙趣横生,相信你会开始爱上咱们的传统文化,爱上传统中医。
    中医自学百日通

  • Zhang123

    以前喊医生到家看病叫“请先生”,现在叫“呼医生”。一个电话,不管是白天黑夜,不论是严寒酷暑,背起药箱、随时出诊成了乡村医生的习惯。出诊时,乡村医生从不会为没有一分钱的出诊费而有半句怨言,只是期望患者能够平安。

    新密市 付文娜

    乡村医生身在基层,服务的对象不但有本村的群众,还有邻村,甚至十里村的群众。

    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遇到一些老弱病残的患者,我想每一位同行都有过出诊的经历。然而,《执业医师法》明确规定:“个体医疗机构不允许出诊,行医地点必须在机构内,反之就是违法的,属于超范围经营,可将其停业整顿或处以罚款……”那么,面对群众的需要,我们乡村医生该不该出诊?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村里的张奶奶偏瘫在床5年多了。5年来,但凡张奶奶有个头疼脑热,只要张爷爷一个电话,我就会骑着自行车迅速到他们家为张奶奶看病。日前,我正在村卫生所里给一个患者看病,张爷爷打电话说:“文娜,赶快过来看看吧!你奶奶既头晕,又恶心……”如果我不马上去,张奶奶肯定很难受。可是,眼下还有好几个患者等着看病呢!还好,几个通情达理的患者好像看透了我的心思,他们一致赞同我先去给张奶奶看病。

    到了张奶奶家,我认真为她做完4项生命体征检查后,初步诊断她是眩晕症。考虑到张奶奶的体质比较虚弱,我建议她到医院做检查,以便进行正规治疗。一听说要去医院,张爷爷一脸愁容地说:“这几年,你张奶奶的病把我的钱差不多花完了。俺相信你,你就在家给她输 液吧!”听着张爷爷近乎哀求的话、看着床上忍着病痛的张奶奶,我心一软,就答应了,让弟弟把输液的药品送到张奶奶家。给张奶奶扎上针、调整好滴速后,我观察了十几分钟,确定没有不良反应,才飞快地骑自行车赶回村卫生所。

    大约一个半小时后,张爷爷来电话:“文娜,你张奶奶心慌、胸闷,快来看看吧!”带上听诊器、血压计、急救针,登上自行车,我飞快地向张奶奶家冲去。原来,在我走后,张爷爷的儿子认为输液速度太慢,调快了滴速。我赶紧调整好滴速,一直等到输液完毕后,看张奶奶头晕、恶心减轻了,这才如释重负。

    回到家,我的丈夫对我愤怒地喊道:“给你说过多少遍了,领导说在村卫生所里输液是正规医疗,出诊输液是不受法律保护的!不让你出诊,你非要出诊,就你心软!可是万一出了医疗事故,患者及其家属是不会心软的!”我知道丈夫的这番话是对的,但是也觉得自己很委屈。

    提起出诊,在周口行医的好朋友告诉我:“文娜,邻村的一位患者被镰刀砍伤了,打电话让我去包扎。说实话,我的手前几天也被划伤了,当时还没有愈合好,就不想去。可是,我刚说自己有一点儿忙,人家就说咱架子大!去了后,尽管我特别注意,手还是被患者的血污染了。后来,我听说他是一个慢性肝炎患者,我要是被传染上了,谁为我负责任啊?”

    乡村医生到底该不该出诊,提到这个问题,开封市2010年全国优秀乡村医生何传义在电话里对我讲:“可以出诊看一看他们的症状,如果遇到症状轻微的患者,只给他们用一点儿口服药。但是,我坚决不会在他们家里给他们输液,因为有的患者在我们面前输液,还会出现过敏反应或者不良反应,更何况是在他们家?在出诊的时候,我一般不给4种患者诊治,即年龄太小的,年龄太大的,有严重慢性疾病的,说话盛气凌人、带有敌意的。遇到这几类患者,我都建议他们去医院治疗,不是咱不愿意看,一切都是为了咱乡村医生自身的‘安全’啊!”我和丈夫对何传义的观点很是赞同。

    新郑的老同学和我谈及此问题时,笑着说:“这年头,乡村医生出诊怕出差错,不出诊怕得罪人啊!我们这儿也明确规定,乡村医生不能超出自己的诊疗范围给患者看病,如果私自出诊,一旦出事,后果自负。俺是一个听话的乡村医生,可是在患者眼里却成了一个死板的人。亲戚们也劝我灵活一点儿,不要钻牛角尖,免得得罪人,又没有挣到钱。我呀,以后看情况吧!反正遇到重病患者,说到天边我也不敢看啊!”

    浙江的一位同学说:“我们那里一位乡村医生到患者家里输液,前几天都没有发生异常情况,可在第三次输液时,患者突然昏迷。虽然这位乡村医生快速为患者打了强心剂、叫了120,但是仍然没有挽回患者的生命,这位乡村医生因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因此,我说啥也不出诊了。”

    听了以上几位同行的心声,您有什么感想呢?乡村医生该不该出诊?我们万一在出诊时遇到一些意外情况,谁又会当我们乡村医生的“保护神”呢?

  • 沉稳之选

    农村医疗站应该由村集体举办

    去年到今,疫情笼罩国门,越来越紧,特别是这次石家庄疫情暴发,起缘于农村,面对来势汹汹的疫情,乡镇,村医疗诊所,卫生院没有起任何作用,显得不堪一击。让我们开始反思多少年农村医疗体系存在的问题。
    多少年的大集体时期,村村都办有农村合作医疗所,人员有经过培训班村医,公社卫生员下派医务人员,和省市下派乡村的专业医务人员组成,统称赤脚医生。
    他们受村集体领导,村干部由专门负责人,村人员享受工分,采取坐班坐诊出诊制,下派人员享受工资,村不负担。药材医疗器械由村集体采购置办,医生拿工分纳入村组年终分红。群众看病只需几分钱挂号费,医药费要不了几个钱。那时不存在什么假药,医生觉悟也高,自律性强。有些老中医的医术还很高超,闻名遐迩。
    有的病人因病情来不了医疗站,只要一个口信,他们随即背着药箱翻山越岭走村串户,不辞山路崎岖上门诊疗,有时情况紧急,连午饭都顾不上吃就又要赶往下一家病号。他们就是这样为当时的农村医疗默默地奉献着。那时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在农村,村卫生所还承担卫生防疫任务,普及卫生常识也由其承担,村里群众生病,很少有到省市住院的。
    而现如今的乡村卫生所基本消失,医生变成个人诊所,国家还要对乡村医生进行补贴,医药医疗器械全部由医生自己采购,收入归已,自负盈亏。他们继承了前辈的医风医德,任劳任怨为乡村的医疗事业继续努力着。但村里的卫生防疫丶无人过问,乡镇医院也门庭冷却,疫情一来,全军覆没。
    如何建设乡村基层医疗体系,保障群众就近就医,享受高质良好的医疗服务,是我们需要解决的大问题!

  • 金色晚霞

    难道乡村卫生员就不出诊吗?如果不出诊怎么办?

    我以前也在乡村当过医生,农村什么样的人都有,那时农村沒有电话,一出诊就是几个小时,全靠一双腿行走,一天下来很累,有时一走就有人在家等起看病,有时人多出不了诊很正常,有的多年轻病又不重,非要等到医生到家去,现在交通方便,沒有人走路,那么出诊产生的燃油费用谁认,就算你出燃油费用,管你那遍的医生难道只为你一个人服务吗?

    我举一个例子,成都中医附院有个中医推拿医师技术很好。有很多有钱人对他说:多做一点时间,钱不是问题。医师说:你问问后面排队的患者,他们同不同意,他们都同意可以,有谁会同意,老师到时间下班了,又得等到明天,难道只有你不舒服,别人该痛吗?为什么别人要等那么久。我觉得老师是公平的,每人十分钟,就算每人十分钟,到下班时间都得加班才做得完当天挂的号,医生也是人,不是机器。也需要休息。

    乡村的医生有时为了救急症病人熬通宵。那时年轻还吃得消,年岁大了,是我也不会出诊。

    现在交通方便,如果乡村医生不出诊,你可以送去乡村医务室或送医院。肯定是以救人为主。

    乡村医生不出诊肯定是有原因的,其中有男的,女的,有老的,年轻的,有路程远近。有山路和平路。

    特别是现在有农村医疗保险,每个人要做很多的记录,比以前复杂得多。如果你所在的地缺少医生而且履盖面积宽,医生忙不过来很正常。可以理解,只有在农村干过的医生才知道其中的苦处。

    农村医生不出诊应该不违法吧!虽然救死扶伤是医务工作者的责任,但也要看医生有不有那能力去服务好每一个人,满足得了每一个人的心。

    不知思宇中医是否回答正确,如有不当之处请谅解,沒必要去纠结这些事。

  • 沉稳内敛

    我们这里不允许出诊,所有不在注册地的诊疗行为不受法律保护,出了纠纷自己承担!乡村卫生员的注册是卫生室!不是患者家!不要认为去患者家给看病有多大的情面!出了纠纷以法律为准绳!曾经有一个医疗案件,乡村医生证都不作为行医依据!老村医得改观念了

  • 撩人心.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作为常年陪老人住院的家属,对哈尔滨的医院,尤其是肿瘤医院某些科室非常熟悉,老人今年去世了,我非常的悲痛。几年的陪护,对肿瘤医院有些问题,想和各位哈尔滨的朋友们分享下,如果有肿瘤医院的领导能看到就更好了,看看医院是不是应该整改了:
    1,退费费劲:比如刚交的费用,因为各种原因需要退款,不仅需要诊治大夫签字盖章,还需要到对应的检查科室验证签字或盖章,如果在一个楼里面还好,如果在别的楼就很费劲,比如退核酸费用从门诊楼到核算检测处就需要走至少一公里的距离,再加上下楼的距离,来回超过二公里都不止,患者家属年轻还行,上了年纪的家属怎么办?这完全是仅仅顾及医院内部方便,无视患者家属的辛苦!希望及时改进!解决方法:由原诊治医生签字,带着开出的缴费票据在任意缴费窗口都可即时退费,无需对应科室签字。
    2,门诊和住院患者检查应分开!
    以核磁共振为例,无论是住院患者还是门诊患者都需要到同一地方预约挂号!往往都会被预约到2到3天之后,门诊患者来去自由,可是住院患者情况各有不同,基本都是着急做的,为什么不分开就诊检查?区分对待呢?门诊就管门诊核磁,住院就管住院核磁多方便!别的检查应该也有这方面的问题,希望一并解决!
    3,减少病人检查手续,做完ct做核磁,做完核磁做超声,能不能少做?有针对性的做一种?检查费用还全是自费不能医保,动辄4.5000甚至7.8000元的费用不是普通人家能承受的,不走医保,这种检查难免会让人产生医院为了创收想的名目。
    4,各种检查,需要会诊,竟然要患者家属带着患者自己去!按道理已经住院的患者的会诊,应该由医生们会诊出结论,家属签字再手术的过程,而现在肿瘤医院的会诊更多的是流于形式,不是以患者为主,以方便医生为主了,患者病情轻的可以去,病情重的怎么走那么远?尤其很多会诊根本就毫无必要!试问70多岁的老人心率50多,有点缓动不是正常吗,你能让他和年轻人一样嘛?
    5.省医保和市医保区别对待!省医保就可以检查费用就可以门诊报销,市医保想要报销就必须住院
    以上这些问题,我都曾经在老人住院期间向肿瘤医院反映过多次,可惜都如石沉大海般没有任何回复。这还没提住院陪护,卫生员的各种问题,当然,后两种不同科室有不同做法,有的好有的差,但这些问题都反应了肿瘤医院内部管理混乱的情况,医生都很尽职,护士都很辛苦,但管理真不行!有些也许不是医院能说的算的,但应该在能说了算的情况下尽量更人性化。
    这些年我们也去过天津的肿瘤医院的某些科室,管理井井有条,技术也厉害。如果不是当时天津有疫情去不了,老人也许还能陪伴我们挺长一段时间[流泪],而且医保也能转过去,所以这篇文章,我不想指责什么,也不想怨恨什么,医护人员们很累,尤其是大医院的,应该对他们尊重,但我更希望普通病人和陪护的家属们也能得到同样的尊重!
    谁家也不想有病人,一旦有了就只能积极治疗!不要求医生水平有多高,起码去了不窝心,但咱们哈尔滨有些医院做的不行!同时我在这里也提醒病友家属,有时候带病人到更大的城市的大医院看病,还是靠谱的,我家老人几年前就说不行了,结果去了天津手术后又过了好几年,恢复的也很好,真的不一样。这次有特殊情况才去世的。现在医保加上特殊门诊报销,也没有想象中花费那么大,所以不要轻言放弃!
    愿世间没有病痛!除了生死无大事,愿大家开心过好每一天。

  • 沉稳内敛

    这个问题要从各地域医疗条件来说话!

    如果医疗条件好的地区,病人一般都尽量选择好的医疗机构看病。好多病人都不找乡村卫生员看病了,这种情况还需要乡村卫生员出诊吗?

    如果是医疗条件差的地区,乡村卫生员出不出诊也要分两种情况。

    其一病人病情轻,这种情况不可能叫医生到家里来看病吧。病人也不好意思麻烦医生,还是自己去看医生最好!

    其二,突发病情严重,没有自行能力的病人,一般家属找到乡村卫生员,医生是要出诊的。

    如果乡村卫生员有某些特殊原因而不出诊。此时病重家属就要抬,背等一些方式把病人送到医疗机构进行医治!

  • 良心宝贝

    我们村卫生员就出诊,宁肯出诊,也不愿在卫生室帮人治疗。

    2OO6年的时候,我们村里卫生室有3个卫生员,也叫医生,都是本村人,2个主治,一个实习,有一早上,我突然在床上,头晕眼花,天旋地转,呕吐不止,我老婆立马就去找其中一个医生来给我看,因为都不远,不到10分钟医生就到了,医生到这就说是脑供血不足引起的,从家里带来那种深红色的药水,咱当时也不懂,说是最好的专门治脑供血不足的,叫刺伍加,一瓶水里兑2支,总共3瓶,一瓶水80块,3瓶水240块,连续挂了7天,结账的时候又说,再给你开盒最好的药吧,叫西匹林,65块一盒,1盒12粒,吃完再到我家拿,药吃完以后我到他家拿,刚好他不在家,家里没人,我就到另一个医生家买了,因为他们两家都卖药,我到了以后,说出药名,因为我知道先前的那个医生卖给我的价钱,就给了他100块钱,他找给75块,我当时就说找错了吧,他说没有啊,25块一盒,不是找75吗?我当时就看了看药盒,一样的厂家,一样的规格,也是12粒,价钱却不一样,我立刻吞吞吐吐的把心中的疑虑说了出来,这个医生说,私人治病哪有这么贵的,我这25块钱难道不挣你的钱啊,我这才知道,同样的药有不同的价格。

    因为种头晕病是慢性病,断断续续好几年才有好转,其中有一年我在南京江宁打工,又晕的厉害,就去当地的小区卫生社区服务站去看,当时是位女大夫,她跟我说,这种病是没有大不了的,平常多注意下就行,早上在床上不要猛坐猛起,不要猛翻身,不要仰脸朝天望,多喝点银杏叶子泡水喝,给我开了两瓶脉络宁药水,她说这比刺伍加药好,刺伍加是最差的一种,两瓶水才3O块钱,也没开药,过后我就照这女大夫的话做了,一直至今也没犯过。

    所以说无利不起早,我们村卫生员最喜欢出诊了,小小的感冒就能给你挂一星期的水,直到不行了,就把你往大医院推,如果不发烧,病情不加重,挂一年他也乐意天天往你家跑,这样他才能捞到钱,因为我们这里是平原,每个生产队又都紧挨着村卫生室,几分钟的路程,一毛钱的成本药,挂到你身上就是几十块,甚至上百块,何乐而不为呢?所以我们村的卫生员最喜欢出诊了,一直到现在,还是这么,从未改变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