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咨询一下关于为什么感觉合肥总体上一直向西和向南发展?的问题,大家能帮助我解答一下吗
安徽崛起大皖江,皖江腾飞合芜宜
————皖江一体化发展的个人设想
前有“千年大计”的京津冀一体化的雄安,现有“大胆地试,大胆地闯”的沪苏浙一体化的青浦吴江嘉兴,那么我们安徽有没有必要也建设自己的一体化发展新区呢?顺势而为,时不我待也!
那么,我们安徽自己的一体化发展合作区应该设在哪里呢?本人的看法是,就在合肥芜湖安庆三地交界的地方,就在庐江无为交界的皖江北岸一带。
‘安徽崛起大皖江’,是指安徽要崛起,要在长三角奋勇前进,不至于如今的大拖后腿,最重要的是做大皖江。这话皖北同乡听了会不爽,但是事实。从地利而言,长江经济带太重要啦;从人和而言,发展沿江江南确实比沿淮更尊重经济规律。
‘皖江腾飞合芜宜’,并不是否定马铜池的作用。本帖所谓的皖江腾飞,单单指向的是皖江江北,是借鉴“千年大计”,借鉴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在合芜宜(枞)三围地带的沿江江北地区,规划一片新区,由合芜宜三地合作建设,对标雄安,对标沪苏浙长三角一体机发展示范区。
800里皖江一线,马芜过于靠近金陵,安庆又过于偏居西南,铜池船小难以服众;而且整个皖江江北中心地带,几乎空白,所以皖江看似巨龙,却缺少一飞冲天的龙头。
那么,未来皖江的龙头在哪里?就在无为庐江交界的江北岸线处。即以襄安洪巷一带为核心,囊括无为、庐江、枞阳之间的空白区域,南抵长江,北接巢湖,规划建设安徽版的雄安,甚至安徽的新省会。
为什么是由合芜宜三地共建呢?
不管口头上承认不承认,合肥都已经占据了安徽全省几乎所有的优质资源。如果撇开合肥另立省府,那是不可能的!加之巢湖、庐江都已经是合肥的口中肉,所以江湖新区(长江巢湖)这个皖江一体化发展合作区必须由合肥来牵头主导,利益也由合肥占大头。
吸收芜湖,是因为芜湖身为安徽老二,又有自己的江北集中区。芜湖参与江湖新区,就要暂时搁置自己的江北集中区,大力转移集中到江湖新区中来。
枞阳划出安庆划进铜陵,也许不是一步妙棋。无他,铜陵较小,可能带不动枞阳。铜陵自身还急需发展壮大,与未来的江湖新区隔江南北呼应,共同带动皖江腾飞。那么,铜陵哪里还有更多余力去关注枞阳的发展呢?!
枞阳还给安庆,宜枞齐心,在江湖新区的发展中占据重要位置,更是一个尊重历史和未来的选项。
江湖新区,由合芜宜三家依5:3:2的比例(或者其他相似比例)共建,未来收益依同比例分配,三家各得其所。
#为什么合肥总体上一直向西和向南发展#
大湖名城,创新高地,合肥的城市宣传口号已经指出了合肥的发展方向。
大湖就是南边的巢湖了,环巢湖生态人文之湖是名城的魅力所在,南淝河流向巢湖,奔入长江,通江达海。
创新是大湖名城的引擎,以中科大,中科院,芯屏器合等高新技术创新产业链的重器基本都在西部,西南部布局。
很多人说,合肥之所以不敢向东发展是因为惧怕与南京碰撞,我认为这种观点纯属扯淡,合肥一直谦虚的向宁杭学习,积极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合肥周边几百公里如狼似虎,东有苏锡常宁沪,东南有杭甬,西边有武汉,北边也有郑州,徐州,过去这些城市都对安徽虹吸过,往哪边发展都会有竞争对手。如果惧怕,就不会短短十几年,成为增速最快的城市了
南京与合肥中间也有肥东,滁州相隔缓冲,合肥如果东边发展的好,对滁州的影响力更大,能吸引更多的滁州人口,也是好事。
先发展西南边,主要还是土地充足,一张白纸好作画,东边是老工业区,人口密集,开发难度大,同样的规划,西边肯定快很多,合肥属于后发城市,当然要先拉城市框架和快速规模建设,如果先建设东边,高新区,经开区,政务区,滨湖区恐怕不会这么快。
再说,合肥只是选择了先发展西边和南边,北边和东边也在发展,这几年,北边有了北城,新站。东部新中心也是提到了很高的位置。发展有先后而已。#合肥头条#
这个目标建设早就有,当年安徽省委第一任书记曾希圣,领导安徽早就制定过,稳北郊,扩东郊。发展南郊,美化建设西郊,早就若有机会,要立项打通长江与淮河贯通,人工大运河,哪时就有宏伟大目标,努力誓言要把合肥建设成,中部发展的第二个上海城,在安徽省第一任书记曾希圣,就有远景安徽,合肥未来发展规划,沙盘展示大致走向,现下中国正属腾飞阶段,经济行势各方都大好,合肥抓住千载难逢好机运,又再国家大力支持默许下,因此合肥成为当下,全国发展最亮眼城市来,主因也有当年书记曾希圣,宏大抱负建设合肥的决心,有书记当年爱合肥因素在里面,很早就把合肥规划蓝图,确定规模很庞大,具说当年伟大领袖毛主席,视察安徽合肥时,曾希圣书记就请领袖毛主席,看了合肥未来规划,发展的蓝图沙盘模型,是得到领袖毛主席首肯的,具说当时毛主席听了解说员介绍,频频点头而赞许,说安徽贡献大的确也需,建一大城市来衬托中国未来发展的,还能辐射代动周边城市地区,促进安徽未来大的发展方向,向南向西发展也是在早有论证过的,不是拍脑门而现起的计划,因为向南向西,甚至想把六安都规划合肥蓝图中,因为南西方向快接近金寨老革命区,哪里的人民参加推翻旧王朝,革命者相对比较多,多少代有提高老革命地区,人民生活因素在里面,想辐射老革命地区的人民,生活质量在里面,无需走多远自家门口,就有一大城市来,有水有山有风景,到处都呈现一派欣欣向荣,安徽省会合肥发达城市新景象,好传名千古,在共产党领导下,建一座前无古往,大城市合肥,发展相当规模欣欣耀眼城市来,更能代动老区人民的生活质量,合肥向南向西多少,有考虑辐射老区人民生活因素在里面。
我个人觉得#为什么合肥总体上一直向西和向南发展# 淮南这种资源城市,一旦没有资源优势,那就需要上级政府给于政策支持,和方向指导,否则分了,化整为零
近十年,合肥的发展有目共睹,但在周围群狼环伺的省际竞争中一刻也不能放松。合肥能够发展起来总归还是依靠科学技术底蕴,大胆探索,小心求证,一步一个脚印往前走的结果。合肥向北拓展的空间不大,向东因为有强势南京在傍,这个距离离合肥实在太近了,跟南边省内的安庆市大致距离相当,所以吸虹效应明显。所以合肥只能向西向南发展,事实上也是这样的思路。
这可能是未来20年的格局,西边六安靠肥西,人口也较多,向西肥西是重点,基础设施是拓展市级道路,包括高速路和铁路。这块拿下不成问题,壮大合肥和肥西的力量,向南重点城市都比较远,沿长江带从西到东排列,安庆,池州,铜陵几个市怎么加强连接也非常考验当上层的智慧。
这里肥西还是重点,先连接合肥南部副中心庐江,这里先要修路,包括高铁,市级快速路,水运。这里不得不佩服市里的决心和高瞻远瞩,高铁已经开通,经庐江到安庆,市级一级快速路徽州大道南延庐江段30月工程基本完工了,水运开槽运河,引江济淮(巢)工程早已开建,未来安庆经庐江至合肥肥西可以用水运降低货运成本。庐江至铜陵已经开通货运列车,可以把资源往省会集中。
安庆应该可以作为下一个支点,水运港口集中到省会的通道,未来对南下省内城市再做辐射,前景都是不错的。总之这条线上的重点城市都会发展起来,需要时间的验证。合肥就像发动机,靠着科大,工大提供人才,高新技术开发区开发产品,下面城市提供资源,最后反哺他们,这是一条正确的思路。
滨湖是要发展的,向南和向西发展结束了,不能有大发展了,只有东南方向和向北方向是正确的,合肥要想发展,只有向东发展,长三角一进来就是肥东,大门口都没搞好,谁想到里面去转转啊?梁园那里是个很重要的位置了,现在就能看到了,大家说对不对?
安徽应把合肥铜陵合并,铜陵太小发展不起来,合肥没江,划过来合肥就成真正江边大城市,带动周边!你看武汉就这样!
首要原因是寻求增加流入人口。合肥长期规划人口1200万,目前常驻人口800万左右,从区位看皖南除无为县外无人口在百万左右县城,而且皖东南因为历史原因和合肥早期滞后发展,基本上流向上海苏南浙江等经济发达地区已经到了二代三代,人口回流不太现实,向皖南发展无人口红利,不利于合肥打造家电之都,汽车等制造业竞争力。而皖北皖西则恰恰相反,地域经济落后,安徽人口大县多在皖北皖西,而且人口流动性强,和合肥认同感高,加强西北地市交流发展势在必然。
第二 向皖东南发展和其他长三角中心城市竞争没有优势,从长三角来看,经济总量超接近合肥的就有上海 苏州 南京 宁波 杭州和南通 无锡,其中离合肥最近的江苏省会南京距离合肥只有120公里,南京本在江苏就被苏锡常和南通几个小弟排外,徐州又因为地理位置和实际距离太远,无法联动,南京谋求自身发展只能向西南的安徽马鞍山 芜湖 滁州和宣城推进。省内来看去,近代百余年芜湖安庆城市定位高于合肥,历史人文底蕴强,经济上安庆早期石化产业,芜湖航运和制造业,再加上皖南城市除宣城黄山,都属于沿江城市,和合肥认同感较低,民间经济文化交流更认同长三角其他大城市。
第三 合肥最近十几年经济发展飞速,目前经济总量大概在省会城市排10名左右,全国城市排名在25位上下,但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明显启动晚,底子薄。而皖东南民营经济发展明显快于合肥,同时再加上长三角制造业往安徽皖东南迁移,皖东南城市靠近合肥意愿不强烈,合肥单方面想往皖东南发展实际也不可行。而向西北这些问题都不存在,除合肥外,皖西北不存在省外大城市和合肥竞争态势,皖西北自身经济较为落后,为求突破也只能主动向合肥靠近。
岁月如梦
2022-11-061、合肥要融入拥抱长三角,长三角在哪?在合肥的西南,如果不往西南,那是背离长三角,大方向会出问题;
2、中国数千年来,经济文化中心在哪,在江南,天下英才半数尽出江南,合肥在哪,有人说是北方城市,为了发展,向往江南方向靠靠,占点边;
3、合肥收了巢湖后,本质上并不是沿江城市,但是巢湖有数条支流与长江交汇,所以合肥也算扯上长江沿江城市,否则北沿江高铁不不走马鞍山芜湖安庆,为啥走合肥,说明合肥是能扯上沿江城市的,不只是省会老大地位;
4、中国一二级大城市发展,离不开水,上海有黄埔江、南京有长江、杭州有西湖、广州有珠江、重庆有嘉陵江。。。合肥有啥,没收巢湖之前,合肥有南淝河东淝河两条小沟,没水即没财气,收了巢湖后不一样了,背后大蜀山,面向大巢湖,打造:大湖名城;
5、生态环境,还巢湖生态环境的确是非常美的,无法是生活还是工作,都是合肥其它区无法比拟的。
我家在滨湖新区,离湖边10分钟,切身的生活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