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咨询一下关于为什么交通运输类专业的研究生基本上都是学硕,几乎没有专硕?的问题,大家能帮助我解答一下吗
专硕是从09年才开始大规模造势宣传和为大家所熟知的,以前没有这样的划分,中国的硕士全都是学术型的,而交通运输类的硕士培养本身就跟实践结合的比较紧密,所以就没有跟风迎合国家的意思搞什么专硕。实际上学术型才是最正宗的,专硕迟早会跟以前的MBA一样有很多都是交点钱就可以读的,含金量不是太高。
最容易被人忽略的科研院所,请分数不是太高,本科出身不好的同学,重点关注,绝对是捡漏的好机会,2022年科研院所考研调剂信息汇总!!!#考研复试# #457万人今日考研# #2022考研复试调剂# #考研将有300万人落榜#
1.山东非金属材料研究所
材料学080502,全日制,自主择业,每月补贴3K左右
2.上海船舶电子设备研究所
水声工程082403,6个名额
3.上海船舶运输科学研究所
082402轮机工程:接受自动化、电气工程及自动化等相关专业考生调剂;
081001通信与信息系统:接受自动化、通信、电子信息工程等相关专业考生调剂;
082401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接受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航海技术、船舶与海洋工程、流体力学、船舶电子电气等相关专业考生调剂;
082302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接受应用数学、计算机应用、计算机科学与应用、软件工程等相关专业考生调剂
4.钢铁研究总院
接收080500材料科学与工程,080600冶金工程,070300化学调剂,学费住宿费全免,每月3-4千补贴
5.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
材料科学与工程及下设二级学科,公费学硕
6.中国船舶及海洋工程设计研究院
080103流体力学,名额1个;082401船舶与海洋结构物涉及制造,名额3个
7.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07理学,08工学,09农业,12管理学四个学硕门类,095300,095400两类专硕
8.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冶金专业,学费住宿费全免
9.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十一研究所
工学学硕:力学专业,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专业
捡漏!今年报考人数大跌,报录比接近1:1的高校汇总#考研#
分别从报考人数和报录比
两方面给大家分析和推荐
一起来看吧
报考人数大跌的院校
一、南开大学
相较于2019年南开大学硕士研究生报考人数19157人,2020年缩至18695人,2021年报名人数再次降温,“只有”16057人,降幅14.1%。
部分原因可能是由于该校专硕招生名额三年来逐渐减少,今年全日制专硕相较19年减少105个名额,非全专硕减少217个名额。
不得不说,这次报考人数两连降,对于今年报考南开大学研究生的考生来说是个利好。相较于最火的2019年,今年报考人数不仅降低了3100人,招生名额还增加了211人(今年计划招生3712人)。
二、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考研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共有25663人报考,21考研缩至20988人,报考人数减少4675人,降幅约为18%。
原因也是显而易见,那就是该校统考名额减少,接收推免人数却大幅增长,由去年的430人,增至今年的751人。
三、中国传媒大学
受复试改革的影响,今年中传的报考人数下降很多,降幅达到21.1%。2020报考18638人,今年为14707人,减少了3931人。
四、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20考研报考人数为12758人,21报考人数为10588人,相较减少2170人,降幅约为17%。
另外,该校的计划招生人数同比20年也有所上涨,21年全日制招生3000人左右,20年2900人左右。
五、北京电影学院
北京电影学院20考研人数达4千余人,突破历史最高纪录,但今年只有3000余名,预估减少数百人。
报录比接近1:1的高校
一、延边大学
一所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地方综合性大学,坐落在吉林省边陲——延吉市,该校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
二、北京工业大学
一所以工为主,理、工、经、管、文、法、艺术相结合的多科性市属重点大学,是国家“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国家“211工程”建设高校。
三、东北大学
截至2020年5月,设有研究生分院及7个学院,现有博士、硕士研究生900余人,共享东北大学全部博士和硕士学科点资源。
从其官网公布的20考研报录比来看,共招18个专业,报考499人,总录取394人(含推免41人),统考报录比仅1.4:1,且不乏一些像应用统计、机械、金融学、管科、计算机这样的热门专业。
四、东南大学
从官网公布的20考研数据来看,所招专业均不接收推免,录取率很高,像电子信息、能源动力、土木水利、交通运输这几个专业的报录比都只在1:1左右。
五、北京科技大学
该研究生院在学校性质上是北科的内设二级单位,组建由院士、知名专家学者等组成的高层次人才队伍,重点开展先进制造、新材料、能源环保、信息通信等研究。
作为成立不久的异地办学校区,难度低到离谱,20考研不仅复试线基本是国家线,报录比也基本在1:1左右,甚至还有0人报考的专业~
最后,祝愿同学们备考顺利!早日研一!
坏人。
2022-11-06【琅河财经】其实明年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会更大,因为我记得2020年春天那次研究生招生,教育部推动出现了明显的扩招。应该是专业硕士扩招,现在学术硕士基本都会转博士研究生,很多学校已经取消学硕了。专硕大部分要读3年(是不是一部分是两年?),所以大部分是不是明年才会毕业。今年下半年,2023年将要毕业的硕士生进入秋招阶段,要和今年毕业待就业慢就业以及灵活就业的还算应届毕业生(2022届)的一起抢饭碗。
最早的经济危机是商品危机比如倒牛奶、往海里扔橘子(在英国、巴西发生过的),后来随着存储条件、物流交通运输和国内外贸易发展,这种现象变少。本质上是通过空间拓展了商品的销售市场;之后是资本危机,1970年代之后,通过全球产业转移出现了资本的空间修复。通过在发展中国家例如东南亚和中国大陆,建立工厂,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来提高资本套利的水平。中国现在有大学毕业生就业危机。
大学毕业生和前面所有的都不同,他们既是劳动力又是商品,同时是社会关系的生产者和调解者,与社会稳定密切相关。过剩的供给危机只能通过:1. 时间上通过产业增长扩大劳动力市场规模,吸纳更多就业实现;2. 空间上劳动力转移实现。比如南欧国家的大学毕业生会跑到德国英国荷兰等地寻找就业机会。但对中国毕业生来讲,转移到哪里去呢?国外是不现实的。所以相对来讲,第一点是靠谱的。稳经济是有必要的,也是头等大事。今天的人民日报头条《今年以来助企纾困举措密集出台——为广大市场主体增信心、稳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