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0-29

社会青年高考和应届生高考的区别是什么?_应届生高考与社会青年高考

想咨询一下关于社会青年高考和应届生高考的区别是什么?,应届生高考与社会青年高考的问题,大家能帮助我解答一下吗

2 个回答

  • 教育

    是什么原因造成高三应届考生比高考报名人数少350多万?

    2022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1193万人,
    今年的高考考生对应的是2019年考上高一的学生。根据教育部官网显示,2019年高一招生839.49万人。

    今年高考考生比高一招生多了353.51万人,这多出来的部分,基本上都是补习生。这就是说,今年应届生占高考报名人数的70.37%,补习生占29.63%,补习生占了高考报名人数的四成多,真可怕!

    为什么有那么多的高考补习生?在这些学生当中,有一部分人都是上了大学本科线的,还有不少人是超过一本线回来补习的。备考,是要剥掉三层皮的,为什么他们辛辛苦苦看上了重点大学也不去读?

    看看今年的就业情况吧!国家统计局发布的4月就业数据显示,1-4月中,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值为5.7%,其中4月最为严重,达到了6.1%,环比增长了0.3%,达到了2020年3月以来的新高。从2018至2021年,16到24岁城镇人口失业率逐年上升,2021年为14.3%。今年,青年人群(16-24岁)失业率环比增长了2.2%,到达了惊人的18.2%,几乎是全国均值的3倍之多......

    ​回看一下2021年全国全年新增就业人数 ,是1269万人,而这个数字包含了所有之前未就业的人员,竞争压力之大,可见一斑。

    五年来,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分别为:2018年800万,2019年834万,2020年874万,2021年909万。数据显示,2022年高校毕业生增加至1076万人,为历史新高。在历年最高失业率的把持下,又面临着新增千万就业大军,加上受疫情和产业转型影响,企业缩减招聘规模,而庞大的毕业生群体今年就业形势较为严峻。

    面对年年增加的就业压力,高考考生在选择大学和专业时,不得不更加谨慎。没有好的学校和专业,他们宁可放弃读大学,回来补习,以求来年能考上更好的大学和专业。可这,不又是产生另一个问题,大量的补习生严重的占据了极少的高中资源。而相当部分家长不愿让自己的小孩刚初中毕业就去读职业学校,也想给自己的孩子有一个考大学的机会。

    总之,今年的就业问题,已经摆在政府工作的台面。如何破解,将是考验政府的执政能力。中央近来密集地召开经济会议,提出“六保六稳”,可见中央已经预感到问题的严重性。

  • 岁月如酒

    【毕业生就业“应届”身份该不该取消?代表委员这样说】#代表委员面对面#2022年高校毕业生人数首次突破千万,同比增加167万人,规模和增幅均创历史新高。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为不少代表委员的热议话题。
    毕业生有“应届”身份,在求职、考试等方面有优势,而事实上,针对应届生身份的政策认定,早在2002年教育部等部门就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深化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有关问题意见的通知》。其中提出,“对毕业离校时未落实工作单位的高校毕业生……学校可根据本人意愿,将其户口转至入学前户籍所在地或两年内继续保留在原就读的高校,待落实工作单位后,将户口迁至工作单位所在地。”
    到2020年,教育部再次强调,两年内未落实单位的毕业生,高校要按照应届毕业生身份帮助其办理就业手续。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政府参事、上海中华职教社常务副主任胡卫递交了《关于取消应届生身份限制,保障平等就业权的提案》,建议逐步取消高校毕业生择业期政策,在公务员招考、事业单位招录中,应对所有往应届高校毕业生一视同仁,消除人为就业障碍。
    胡卫分析指出,实施高校毕业生择业期政策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且给在择业期的高校毕业生一定的择业缓冲期,随着高校毕业生的逐年增多,社会已出现了一些毕业生选择“慢就业”、灵活就业以及女性大学毕业生毕业后居家生子等情况,这一政策也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
    全国政协委员、南京工业大学校长乔旭建议淡化“应届”身份,教育主管部门、人社部门和用人单位淡化对“应届毕业生”的要求,不将“毕业生报送过就业相关信息、购买过社会保险等情况”作为限制公招、公考的报考条件。
    高校毕业生与普通就业人群的不同之处,在于其所拥有的“应届”身份,为其择业上提供了诸多优势,但同时也造成了一系列就业弊端。
    “近年来国家机关公务员考试对应届生的招录占比已达到60%左右。更有甚者,一些地方事业单位招聘还规定应届毕业生比例不低于70%,国有企业新增岗位招聘应届毕业生比例不低于50%。”鉴于此,胡卫在其提案中明确指出:招聘时限制应聘者的应届生身份,既不利于离职再就业人员重新就业,也阻碍了超过择业期的往届毕业生的顺利求职。
    同时,乔旭也在其提案中表示,“应届”标准相互矛盾,对学生就业造成影响。他分析指出,当前拥有“应届”身份在求职、考试、落户、尤其在公务员招录等方面具有优势,毕业生对一次就业慎之又慎,往往待价而沽。
    在全国人大代表、扬州大学党委书记焦新安看来,目前,国家鼓励公务员考试和国企、事业单位招聘向应届毕业生倾斜,明确两年内未落实就业的高校毕业生享有“应届毕业生身份”,这一政策对拓宽就业渠道、稳就业、保民生具有重大意义。但是,焦新安发现,对“应届生身份”的高度关注,促使本可到非公企业就业的毕业生,为保留报考资格,宁可选择先不就业,反复持续报考体制内就业岗位。同样的现象还出现在越来越多的考研未“上岸”的群体身上,他们希望在转战就业市场时能保留“应届毕业生身份”以寻求更多的就业机会。毕业生对这一政策的理解不透无疑催生了主动慢就业或不就业,并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就业的结构性矛盾,从而违背了政策制定的初衷。(中国教育报记者王佳实综合中国教育报项佳楚 董鲁皖龙、中国青年网、红星新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