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9-18

碎片化时代,有哪些高效的学习方法?

想咨询一下关于碎片化时代,有哪些高效的学习方法?的问题,大家能帮助我解答一下吗

7 个回答

  • 董沫然

    高效的学习方法有很多,就像在头条上发表作品一样,要有一个专一的目标。专注于一项事情,把它坚持下去,就会有好的效果。高效的学习方法也是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自我总结出来,最适合自己的一种方法。

  • 撩人心.

    海棉的功能,钉子的钻劲!

  • 梦飞

    在这个信息知识大爆炸的时代,而我们的生活,我们的时间,被野蛮的撕碎,身心被扑面而来的各种各样无法分辨真伪正负的信息冲得头晕脑胀。利用高科技的手机电脑网络来高效的学习,你需要清醒明白以下几个重要关键:一信息不等同知识,你需整合分类;二知识也不等于文化,你需要消化,内化吸收;三文化不等于智慧,你需要应用渗透到生活的中点点滴滴,所学的东西,再好不加于应用,或是用不上,可能对你来说,全是假的。用手机来学习,用手机来了解世界。反过来说,没手机,你就学习不了吗?用手机了解世界,那手机将是你的全部世界。这是很愚蠢,很危险的。对天天坚持学习阅读的我,虽然我也用手机查阅资料,了解资讯,但我还是坚持看纸质书籍,也更喜欢纸书,每每翻动一页页的书页,书中淡淡油墨的清香沁入心田,唤醒心灵深处的智慧,这不是手机电脑可以替代的。

  • 左岸

    碎片化时代,有哪些高效的学习方法?

    真正的大家,都会很好的利用滴答滴答的碎片时间,高效的学习的。有的时候,在别人眼里,他们并没有做什么,但实际大脑总是在想某些问题。如牛顿,坐在苹果树底下,苹果砸到他的时候,不是普通人的抱怨,而是想到为什么苹果不去撞地球,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阿基米德洗澡的时候,看到浴池的水往外流,不是常人想的少流点,而是想到自己在水中占的体积,而提出了阿基米德(浮力)定律。

    现实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如果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肯定也是利用碎片时间学习的,还有水稻之父袁隆平等等。

    向高效学习,首先要有学这门学科的兴趣,还有坚强的意志,良好的责任心和自控力。不断的在学习中体验成功,不断提升在概念,理论的理解,记住一些基本知识,再利用平时的走路去车站,饭前饭后的时间,多思考原理理解原理,最后达到吃透原理。

    真正在某些领域取得成绩的人,肯定是善于学习,充分利用闲暇时间学习的人,原理吃透了,就可能在此基础上在上一个层次,提出突破性的理论。

  • 岁月如酒

    未经思考的生活不值得一过,未做存量的学习不值得一学。




    大概是一年以前,我突然悟到了碎片化学习的终极技巧。


    然后取了一个大言不惭的标题《这将会成为史上最牛逼的学习方法》,发出去之后我有点后悔了,觉得标题取过头了。



    18年写的

    但是随着我对这套学习方法的实践,确确实实感觉到了它的强大,我现在基本上每天无时无刻不在用它,尤其是碎片化学习,简直神了。


    很开心的是,也收到了很多读者的反馈。







    以下是存量思维,希望对你有所启发。




    这些年,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没有哪个人是从一生下来,不用学习就很厉害的,他一定是经过了某种过程之后,才修炼成为厉害的人。


    而那个过程,到底会是什么呢?


    不知道,于是我就不断看各种东西,不断的去经历,一直寻找,一直寻找。


    后来,我找到了刻意练习(点击可查看),它告诉我要不断走出自己的舒适区,要在一件事情上反复打磨,坚持。


    所以我不断的吸收新的东西,也不断的坚持几件最重要的事。


    再后来我又找到了费曼学习法(点击可查看),它告诉我把一个东西讲给别人听,会极大的加深你对这个东西的了解。


    所以我做了“思维有了模型”,通过写文章的形式梳理自己的认知和感悟。


    然后我就慢慢成长至此,可是最近我又分明感到了一个巨大的瓶颈,好像是被某种强大的东西给束缚住了,我的成长速度开始慢下来,边际效应开始递减。


    可是刻意练习和费曼学习法已经是最牛逼的学习法了,我还能在此基础上去做什么突破呢?





    ▌ 我的灵感来源

    前两天学英语的时候,我不知道为啥,就突然很天棒(重庆方言:指不经过仔细考虑就去做某事)。


    我丢掉我原来的笔记本,找来一个新的笔记本,开始对英语句子进行分类、归纳、整理。


    比如时态类、关联词类、of类、by类、语气程度词类……每做一道题,我就去把里面那些好的句子,很长很难的句子,进行分析,然后把它归到各自的类别去。





    结果我发现,其实英语句子也就那几种结构,一直变来变去,再加上一些极少的常用语。


    而且每种结构其实也就那么几种变化形式,比如of类,我找到几种,后来再找到时,我发现它跟前面几种是一模一样的结构。


    也就是说,整个英语拆解出来其实就那么几种结构,如果你把它们找出来,然后分类归纳整理,你就完全懂了,剩下的就是背单词了。


    如果把这个方法进行延伸联系呢?


    其他的学习是不是也如此呢?是的,全是如此。不信请听我细细道来。


    这件事给了我极大的启发,结合之前听吴伯凡讲的存量和增量思维,我找到了一种思维层面,或者说宏观层面的学习方法,我把这种学习方法叫做“存量思维”。


    当然它与我们通常意义上的存量思维不太一样,为了加深记忆,我把它叫“存量思维”。





    ▌ 我们为什么要有存量思维?

    如果是在20年前,互联网尚未流行起来时,我们一生所学基本都够我们用一生了,我们的学习方法也完全没有问题,那存量思维完全没必要。


    但是今天,时代的车轮早已滚到了新的战场,我们的生活节奏加快,竞争压力变大,行业瞬息万变,往往一个新东西出现还没成熟就立马被一个更新的东西所替代了。


    一生专于一个职业已经不再现实了,我们必须得保持终身学习的状态。





    而另一方面,我们终身学习的难度又被互联网给拉得极大极大,最大的诟病就是它把我们的知识给无限的碎片化、垃圾化了。


    就像是一个垃圾处理厂,原本工作得好好的,突然某一天,来了上万倍的垃圾,而且还是更细碎、更杂乱的垃圾,这个时候垃圾处理场只能陷入瘫痪状态了。


    虽然这样举例子可能很粗糙,但是理却是这个理儿。


    我们都有感觉,今天的人变得越来越浮躁了,不再有耐心坐下来捧一本书细细品读的时刻,取而代之的是像公众号、知乎、今日头条、抖音、浏览器、朋友圈等各种各样的APP。





    以前坐飞机是唯一可以静下来阅读一本好书的时间,现在连飞机上也都可以玩手机了,我们唯一可以静下来惬意的学习时间也被染污了。


    这样子最大的问题是,互联网把我们的大脑变成了一个垃圾场。


    我们一股脑门的接受新的信息、知识,但是缺乏整理和归纳,它永远不可能回炉重造,最后变成一个完整的机器被我们所利用。


    而存量思维所要做的,就是建立专门的知识处理机,当新知识被大脑吸收进来之后,能够被自动的进行分类、归纳、整理,最后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 如何用存量思维去学习?

    可能这样讲还是会有些模糊,没关系,听我用具体使用场景来进行分析你就懂了。


    上面讲了,存量思维就是建一系列机器,等我们下次接受到新知识的时候,能够对其进行分类、归纳和整理。


    比如,最近买的蔡康永的情商课。它就做得很好,把情商划分为情绪表达、自我和解、负面情绪、性格总论……等几个大块,于是把你所有与情商有关的知识都囊括进去。


    如果你下次再遇到与人相处的麻烦,它是一件具体的事,一个零碎的知识,但是你可以拿这个最大的模块去套。





    比如,某个朋友受到了伤害,找我倾诉,我应该怎么做?我的做法有哪些问题?


    这个时候你就想到它属于情绪表达的倾听类,把你的感悟和解决办法填充入进去。如果下次还遇到类似的倾听问题,你就再次把它调用起来。


    但是注意了,因为你上次已经把一个知识填充进去了,你又完善了一点点,你又多懂了一点点,所以这次再归类的时候你会更加得心应手,对如何倾听会有更深的理解。


    如此循环下去,当你遇到倾听的次数越多,或者学到关于倾听方面的知识越多,你的这一个模块就越完善,直至最后接近完美。





    同样的,你还会学到其他方面的情商知识,先把它进行归类,看看它属于哪一类,然后下次再学到同样的东西继续归于进去。


    随着你归入的知识越多,你会发现重复的部分越来越多。


    那些重复的部分,就是这一类里面最重要的部分,对它再进行分析、整理,使它成为非常简单的东西。


    我叫它“思维模型”,或者说“第一性原理”。可能大家对第一性原理比较陌生,但是看了这么多期干货日记,大家对思维模型应该有一些理解了。


    它就是我对我所感悟的东西,吸收的知识,进行分类归纳,高度压缩而成的那个知识处理机。





    有了这些一个个的思维模型,下次我们再遇到类似的问题,我们就可以对其进行理解和验证。


    比如我之前写的“群体动物”。


    如果我们看到为什么我们会害怕被孤立,哦,你就知道我们人是群体动物;如果你在思考为什么我们人需要合作,哦,你就知道我们人是群体动物;如果你看到我们人喜欢从众,哦,你就知道我们人是群体动物……


    这就是存量思维最美妙的地方,一旦你建起了一个最底层的模型,后面你就会在这个领域越来越厉害,对这个领域的理解越来越深,你会建立起一个庞大的知识体系,一个完美无缺的知识体系。





    就像一颗参天巨树,你先建立一根高耸入云的主干,它可能是光秃秃的,但没关系,然后再慢慢再去建立枝干,最后丰富到每一片叶子。


    这就是存量思维的学习过程,先建立主干,然后不断吸收新知识,不断完善丰富到枝干,到叶子。


    又像是一个巨大的粮仓,但是它没有底,无论你往里面倒多少粮食,最后都漏光成没有粮食。


    而存量思维要做的就是在粮仓底下建一个厚实的底,这样每倒一粒粮食,我们的粮仓就多一粒粮食,直至我们仓满登临绝巅。



    这是一幅有灵魂的画



    他们问我的读书方法是什么?其实就是这个存量思维。


    一开始读书,我好多读不懂,后来随着知识体系的建立,我读书的速度越来越快,我所不懂的东西越来越少,遇到相似的东西越来越多,我对它们进行验证和完善。


    除此之外,我听吴伯凡认知方法论,看混沌大学,学新媒体,学PS、学python、学英语等皆是如此。


    那么专业知识呢?也是如此,比如经济学,最最基础的理论其实就那么几个,先把它们提出来,然后不断去填充它之下的具体场景、细枝末节,慢慢的你的整个知识大厦就建立起来。


    当然,这其中最难的不是对“存量思维”本身的理解,而是我们的思维惰性。


    我们宁可花上百倍的时间去做重复的知识碎片输入,也不愿意花极少的时间去做知识的归纳和整理,即使它的性价比是成百倍的。


    苏格拉底说过一句话「未经思考的生活不值得一过」。


    我也很想说一句话「未做存量的学习不值得一学」。

  • 淡定自若

    很多方法和知识点本身很牛逼,但他都是碎片化的,单独看很美。

    一旦将其放到一个系统,然后就没有什么作用了。

    一幅书法作品,单看每个字都很美,但整体看就没有什么艺术价值。因为不成系统,没有体现系统之美。

    要摆脱碎片化的学习,最好的办法就是主题学习。

    1.确定一个主题;

    2.做深度研究;

    3.为主题学习匹配大块的时间;

    4.做系统化的输出。

    用输出倒闭收入,慢慢的知识点和方法论就可以形成积累。

    用时间积累起来的门槛,超越是有难度的。

    学以致用是基本要求,学以致说是更高层次的方法,比学以致说更牛逼的是学以致教。

    在丰田公司,最高的级别并不是总裁,而是讲师。

    有技术,还能将知识和经验传递给身边的人,才是财富。

  • 教育

    对于很多人来说,总是嘴上说要学习,但是实际上并没有付诸行动,没有时间是最大的借口。其实真正想学习的人,碎片化的时间足以让他们成长,今天就来和大家分享一些方法!

    一、带着目的去学习

    有时候我们在百忙之中抽出的时间,自然也是不容许浪费的,如果能够在学习之前带着目的,必然也会有一种高效的收获,而且不会感觉到无趣。

    二、定制学习目标

    虽然每天的固定时间不多,但是碎片化的时间还是是不少的,可以根据每个阶段的零散时间制定一些学习计划,比如看一页书、记几个单词、理解一个知识点等等。

    三、制定短期目标计划

    如果自己整块的时间比较少,这个时候可以通过短期的目标,来让自己将零散的时间规整,可以通过学习来整合时间,都是很高效的学习方法。

    四、利用碎片化时间复习

    有时候我们学习后,如果长时间没有回头思考复习就会容易忘记,因此,可以通过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复习,这也是一中好办法。

    五、制定学习便签(小纸条或者小卡片形式)

    我们在利用碎片化时间学习的时候,自然也不会携带很多学习资料,通过一些学习便签(纸条或者卡片形式),自然也能够更好地让自己轻松学习,高效记忆。

    最后总结一下,其实碎片化时间时候学习,有时候比刻意利用整体时间学习更加有效,带着目的的学习更加能够让自己记忆深刻,而且不会容易忘记,希望以上的几种方法给大家一些帮助。

相关推荐